聚力项目强“引擎”——改革开放四十年平凉市项目建设综述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27日 来源:平凉日报

  一大批项目开工建设,成为拉动平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一大批项目相继建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40年来,平凉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紧紧扭住发展的“牛鼻子”,坚持不遗余力抓项目扩投资,建成了一大批重大骨干工程,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显著增强,基础设施条件发生根本性变化。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由1978年的1524万元增加到2017年424.44亿元,年均增长22.6%。

  扬帆———艰苦奋斗换新颜

  “七五”时期,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首次取得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成绩,累计完成7.65亿元,比“六五”时期的3.87亿元增长97.8%。“八五”时期,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4亿元,比“七五”时期增加了16.35亿元,增长2.14倍。尤其是总投资55.2亿元的一级电气化铁路宝中铁路1994年5月建成运营,不仅实现了平凉人民期盼已久的火车梦想,更为全市经济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提振了全市改革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平凉人解放思想,艰苦奋斗,掀起了项目建设的热潮。1993年,针对“平凉自古一条路”的现状,平凉党委、政府决定实施“两通两达”工程,并号召全市人民募捐。领导班子集体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将引咎辞职,告谢于民。”随后,这项依靠200多万元捐款和借贷款项启动的项目在平凉大地热火朝天地实施了起来,平凉城东西打通了四条街,南北拓宽了八条道。随着这项工程的实施,平凉城第一次变了样,工商联大厦、星兴商厦、康乐大厦、粮贸大厦、商城大厦、步步高商厦……一栋栋带着时代气息的“高层建筑”相继走进了平凉人的生活。

  “九五”时期,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3.23亿元,比“八五”时期增加了89.23亿元,增长3.71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化进程的顺利推进,全市各级狠抓项目,加快发展,不断健全和完善经济发展基础,努力改善经济发展环境。

  启航——项目建设驶入快车道

  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对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强支撑。进入“十五”时期,全市重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以科学发展观创新思路,增加投资总量,改善投资结构,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相继建成了平凉电厂、祁连山水泥厂、华亭电厂一期等一批具有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大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出规模、速度、结构和效益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1.72亿元。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市紧扣发展第一要务,抢抓各类政策机遇,不断强化大项目、大产业、大企业和县域经济支撑,项目建设击鼓奋进、高举高打。

  一幅壮丽宏大的项目建设画卷在泾水之畔全面铺开。春潮涌动处,千帆竞发势如虹。无论是机器轰鸣的车间,还是塔吊林立的工地,重大项目建设和生产如火如荼,在重大项目的带动下,人们惊奇地发现,这个曾经熟悉的小城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继宝中铁路后,平凉又相继建成了西平、天平两条铁路,铁路总里程达到221公里,路网密度达到195公里/万平方公里。2009年12月,平定高速建成通车,平凉实现了无高等级公路零的突破。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0108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82公里,国道346公里,省道396公里,农村公路9366公里,初步形成了以干线公路为骨架,以纵横交织、四通八达的县乡公路为支线的公路网络体系。

  加快水源工程建设,先后建成了崆峒水库、庄浪竹林寺水库、崇信铜城水库等35座中小型水库,对全市30座中小型病险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已建成的各类水利工程新增调蓄能力1.87亿立方米,年供水能力达3.7亿立方米。累计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86处,完成投资8.2亿元,累计解决了189.9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基本实现农村饮水安全目标。

  煤矿、电厂、煤制甲醇等一批煤电化项目建成投产,引进建成全省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平凉海螺公司。电力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华能平凉电厂一期建成之后,又相继建成投产3号、4号机组,成为西北电网骨干电厂和甘肃省装机容量最大火力电厂。2016年7月,全市76个行政村、141个贫困自然村三相动力电实现全覆盖,贫困地区动力电覆盖率达到100%。2017年底,全市共建成公网电厂4座、公网电站3座、自备电厂3座。2017年全社会用电量29.54亿千瓦时,售电量27.5亿千瓦时,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产生活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保障。

  平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项目建设,不断强化“项目优先”导向,紧紧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事业发展等,谋划、储备和建设了一批重大项目,为建设绿色开放幸福美好新平凉奠定了坚实基础。

  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储备发展后劲、调整经济结构、推动全市社会事业发展,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奋进——招大引强筑牢发展基石

  抓好项目建设,离不开招商引资的支持。招商引资是平凉做强做大现有产业、加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主体的有力抓手。

  平凉市利用各种展会、大会,全力推介平凉的特色和优势,吸引重大项目落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敞开怀抱,以日益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投资者置业。展开我市过去五年招商引资画卷,一组直线攀升的招商引资到位资金数据跃然纸上——

  2013年,全市新签约落户开工外来投资项目65个,招商引资项目到位资金376.03亿元;

  2014年,全市新签约落户开工外来投资项目82个,招商引资项目到位资金427.98亿元;

  2015年,全市新签约落户开工外来投资项目60个,招商引资项目到位资金467.23亿元;

  2016年,全市新签约落户开工外来投资项目103个,招商引资项目到位资金518.59亿元;

  2017年1月至9月,全市新签约落户开工外来投资项目119个,招商引资项目到位资金431.94亿元。

  海升集团、秦宝牧业、平凉新阳光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落户我市,生态铝、中储能、中俄通用航空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签约落户,这些项目成为了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和新鲜动力。

  一个个项目的开花结果,孕育着一个个新的增长点;一批批项目的落地生根,成就着一个个新的增长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进一步创新树立以服务招商的理念,明确实施“保姆式”招商服务,从意向接洽到合同签订,从资金落实到行政审批,从项目开工到项目竣工,每一步都要跟踪到位、服务到位,保证各项工作的连续性,促进招商项目快速落地、投产见效。通过“保姆式”的服务,不断优化我市发展环境、创业环境和投资环境,打造招商引资强磁场,吸引客商到我市投资,让投资客商真正感受到创业安心、投资放心、生活舒心。

  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党建统领,‘四化’统筹,交通先行,产业支撑,决战脱贫,决胜小康,建设绿色开放幸福美好新平凉”的总体思路,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按照“四种渠道”生成运作项目、“八个一批”谋划争取项目的方法,层层落实包抓责任,着力推动项目落实落地,项目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

  按照“三个一”责任制,市级领导亲自包抓重点项目,并深入一线现场督办、分析、调研,对重点项目实行清单式管理,按周调度、按月统计、按季通报,千方百计扩投资、赶进度、补欠账。今年前7个月,全市实施500万元及以上和房地产项目391个,完成投资116.4亿元。

  一幅幅抓产业、促项目、重民生的画卷令人振奋:彭大高速、平天高速等一条条高速随着建设者的步伐横空飞架,穿行于群山之中;由华煤集团投资建设的赤城矿井及选煤厂建设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在平凉工业园区里,工人们正在加班加点,一座座标准化厂房正在拔地而起……平凉,这个曾经的“陇上旱码头”正立足自身优势,以项目建设作为跨越发展的关键抓手,持之以恒地发展壮大特色产业,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力促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