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通江“三李”故居焕然一新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10日

  近日,投资总额1000余万元的通江县“三李”故居文物抢救性修缮保护工程全面完成。“三李”是指清初通江历史文化名人李蕃、李钟壁、李钟峨三父子,其祖屋修建于清康熙22年(公元1683年),距今已有330余年历史,是通江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悉,“三李”故居修缮暨陈列布展项目是通江县“三李文化产业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三李”故居文物本体修缮保护、附属配套设施建设及陈列展示三部分。

  “三李”故居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经300多年的风雨侵蚀,屋面大面积垮塌和漏雨,木构件腐朽和墙面严重风化。为了让这座巴中市唯一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名人建筑发挥它的科举、建筑、耕读、民俗等文化价值,2017年3月,通江县委、县政府决定对“三李”故居进行抢救性修缮。

  “三李”故居“翠云居”,坐落于通江县兴隆乡紫荆村八社,距县城16公里。其故居文化遗迹、建筑风格、园林规模、自然环境等在川内外都堪称一绝。

  “三李”祖上久居“芝坪”(今通江县兴隆乡紫荆村六社新房子)。崇祯六年(1633年),李蕃当时12岁,因流贼入川,学业中断;顺治三年(1646年),蜀大乱,时祖母冯孺人已弃世,李蕃与父亲及妹妹逃荒避匪到了陕西洋县,顺治九年(1652年)才重回故乡,但房屋破败荒寂,连故居的名字“芝坪”都被其他地方所取代(今兴隆乡芝坪村)。虽心有不平也无能为力,李蕃一家就在“芝坪”右下方一公里处(今国家坪)搭建了几间茅屋栖身。顺治十四年(1657年)李蕃考中举人,终于实现了荣宗耀祖的愿望,李蕃将“国家坪”草房改建成三合院式瓦房。康熙九年(1670年)李蕃出任山东登州府黄县(今龙口市)县令,举家北迁。

  康熙十八年(1679年)李蕃被诬陷定罪发配山海关,二年遇赦释放。贫无以归,侨寓芜湖。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李钟壁岳父王昭武(今通江春在乡人)将李蕃一家在“国家坪”的旧宅重新修缮,又派其子王靖不远万里到安徽芜湖接李蕃一家回到故乡。回到故乡后,李蕃将居住地“国家坪”取名为“翠云居”。李蕃曾为“翠云居”作诗一首:“竹青青、柏森森,我家有居号翠云。闲来时在云中坐,闷来时在云中卧。野老吞声成独笑,谁知天外都看破。”次年,李钟峨在“芝坪”原址上修建了住房,取名为“芝园”。李钟壁于康熙丁卯(1687年)考中举人,并将“翠云居”原三合院式改建为上下两个四合院,中间设厅堂、挂宫灯;康熙五十二年李钟壁升任刑部督捕清吏司主事时将暗甬改建为明甬,形成了“翠云居”的格局。

  “三李”故居规格严谨,马圈、桅杆、牌坊、廊坊、轿房、厅房、堂屋等梯次布局,是一座具有巨大文化价值的清代翰林院落。

  此外,“三李”故居还拥有通江县最大的黄梁树、十里飘香的桂花树、迷人的翰院丽峡和通江保存最为完整的进士、举人墓群。

  “三李”故居向东1公里处,有李蕃读书的“玉辉洞”、李钟壁为救济穷人让人免费耕种的“济田坝”;西南1公里处有“三李贡茶园”的发源地——太阳湾;西面两公里处有1000亩“李蕃梅园”和深5000多米的地下溶洞——“深远洞”;北面1公里处有“飞来济公石”;兴隆乡政府街道下800米处,有通江县境内最大的瀑布——“轿子石瀑布”。

  李蕃曾任山东黄县知县,清廉仁政,被《廉政瞭望》选入巴中市唯一的古代清官;长子李钟壁曾任广西平南县令,在任期间兴办义学,让贫困学子免费入学,卸任回家后,救济贫穷,至今还有保存完好的“济田坝”;次子李钟峨在翰林院任职,清正廉洁。纪晓岚在《四库全书》中称通江“三李”:“人盖有古良吏之风,文堪与‘三苏’媲美,与眉山‘三苏’相提并论。”

  “三李”为官为文为人颇为后世景仰,已成为通江乃至巴中市重要的文化名片。